在交流電路中,相電壓與相電流之間的相位差(Ф)的余弦,叫做功率因數,用cosФ表示,在數值上,功率因數是有功功率與視在功率的比值。它反映了用于有功的“電力”在電源提供的總功率(視在功率)中所占的比率。所以在電力行業中又把功率因數稱為力率。
功率因數低的根本原因是電感性負載的存在。例如,生產中最常見的交流異步電動機在額定負載時的功率因數一般為0.7--0.9,如果在輕載時其功率因數就更低。其它設備如工頻爐、電焊變壓器以及日光燈等,負載的功率因數也都是較低的。從功率三角形及其相互關系式中不難看出,在視在功率不變的情況下,功率因數越低(Ф角越大),有功功率就越小,同時無功功率卻越大。這種使供電設備的容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,例如容量為1000KVA的變壓器,如果cosФ=1,即能送出1000KW的有功功率;而在cosФ=0.7時,則只能送出700KW的有功功率。功率因數低不但降低了供電設備的有效輸出,而且加大了供電設備及線路中的損耗,因此,必須采取并聯電容器等補償無功功率的措施,以提高功率因數。
功率因數既然表示了總功率中有功功率所占的比例,顯然在任何情況下功率因數都不可能大于1。由功率三角形可見,當Ф=0°即交流電路中電壓與電流同相位時,有功功率等于視在功率。這時cosФ的值最大,即cosФ=1,當電路中只有純阻性負載,或電路中感抗與容抗相等時,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感性電路中電流的相位總是滯后于電壓,此時0°<Ф<90°,此時稱電路中有“滯后”的cosФ;而容性電路中電流的相位總是超前于電壓,這時-90°<Ф<0°,稱電路中有“超前”的cosФ。
功率因數的計算方式很多,主要有直接計算法和查表法。常用的計算公式為:
在交流電路中,有功功率與視在功率的比值。即P/S=COSφ,叫功率因數。意義在于:在總功率不變的條件下,功率因數越大,則電源供給的有功功率越大。這樣,提高功率因數,可以充分利用輸電與發電設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