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修復離職同事遺留下來關于編碼器的bug,我之前也沒接觸過這玩意,前輩的做法是在定時器中查詢AB相的電平狀態,來判斷當前是正傳還是反正。他搞了個定時器1溢出中斷,將32M時鐘進行了64000分頻,131s,信號都漏掉了,我將其改為了1600分頻,16位溢出也就是400ms,正常運行(IAR 8.20)。
這個問題在最新的IAR(IAR 9.30)不會復現,并且不管哪種分頻在最新的IAR可以正常運行。也許還有地方的邏輯沒有看明白,最終還是沒有去改他的分頻。
接下來我們直接來看關于編碼器的圖:
編碼器工作原理及如何實現定位控制,秒懂!www.zhimadaxue.com/Article/MEMS/5738.html
控制:
a. 以上連接是大概原理,我們不看z相,直接看關于AB相正反轉的的控制:
1. 順時針:A相觸發上升沿,那么接下來B也觸發上升沿;A相觸發下降沿,B相也觸發下降沿
2. 逆時針:A相觸發上升沿,那么接下來B觸發下降沿; A相觸發下降沿,B相觸發上升沿
b. 這樣我就需要設置雙邊沿觸發中斷,但是對于一些低端的單片機來講,可能無法做到,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定時器和讀IO的電平狀態來做(前同事之前的做法是將coderScan()放到定時器中斷函數中,為了處理幾個和時間有關的任務,開了4個定時器,我們完全可以使用時間片的方式做)
1.順時針: 如果A相前一刻的電平和當前電平不一樣,并且當前電平為低,B相為低,則順時針旋轉; 如果B相前一刻的電平和當前電平不一樣,并且當前電平為高,A相為低。
2. 逆時針: 如果A相前一刻的電平和當前電平不一樣,并且當前電平為低,B相為高,則逆時針旋轉;如果B相前一刻的電平和當前電平不一樣,并且當前電平為高,A相為高。
void coderScan() { u8 i; u8 aPin, bPin; for(i=0; i<CODER_NUM; i++) //從編碼器1 到 編碼器n輪詢檢測 { aPin = GPIO_ReadInputDataBit(CODER_IO_ARRAY[i].aPin.group, CODER_IO_ARRAY[i].aPin.pin); bPin = GPIO_ReadInputDataBit(CODER_IO_ARRAY[i].bPin.group, CODER_IO_ARRAY[i].bPin.pin); if((_coder[i].aPin != aPin) && (aPin == 0x00)) /* 讀取到的值為低電平 */ { if(bPin) // 電壓下降有效 { coderCCW(i);//逆時針旋轉 } else { coderCW(i);//順時針旋轉 } } else if((_coder[i].bPin != bPin) && (bPin == 0x01)) { if(aPin) // 電壓上升有效 { coderCCW(i);//逆時針旋轉 } else { coderCW(i);//順時針旋轉 } } _coder[i].aPin = aPin; _coder[i].bPin = bPin; } }
一般,編碼器旋轉一圈有1024個脈沖,而編碼器是有格數的(每次咔吧一聲轉動了一格),我數了一下我手上的有30格,因此想要正確表示旋轉,我們不僅要通過電平變化知道方向,還要根據脈沖格數來判斷,也就是大概一格34個脈沖,如果按90%計算脈沖個數,也就檢測到30個脈沖觸發一次。